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6

类型01 始于世博归于社会.pdf

  • 上传人:superysl
  • 文档编号:69687877
  • 上传时间:2020-08-01
  • 格式:PDF
  • 页数:6
  • 大小:1.56MB
  • 01 始于世博归于社会.pdf_第1页
    01 始于世博归于社会.pdf_第2页
    01 始于世博归于社会.pdf_第3页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01 始于世博归于社会 始于 归于 社会
    资源描述:
    1 ARCHITECTURAL JOURNAL 2010.5 建筑学报 “一切始于世博会” ,这是响彻世博历史的一句名言,既代 表着人们对世博由衷地赞叹,也是引导我们走进世博、观察 世博、评价世博的一条准线。始于 1851 年英国伦敦的世界博 览会已经走过了 159 年,回首细数,那些曾经代表人类近现 代工业文明和社会进步的标志 ( 实物或理念 ),几乎都最早出 现在世博会上,可以说世博会是收藏、发明、展示、发现的 橱窗,是人们零距离交流对话的平台,是探索人类文明的“思 想者” ,是创新突破的创意源。始于世博的这些创新制造的硬 件和创意理念的软体,它们共同的路径取向是走入现实,服 务社会,促进了科技的发展、文明的提升和社会的进步,造 就了当代人的行为方式和美好生活,使我们得以共享“进步、 创新、交流”的成果,这正是世博秉持的宗旨。一切始于世 博,彰显人类的进取与智慧; 一切又回归于社会,回报给世界, 服务于人类。 上海是 1843 年开埠的,世博启始的时候,她只有 8 岁, 而今她已是 1900 万人口的大都会,2002 年中国上海获得了 2010 年世博会的举办权,百年前的梦想今天得以实现,这使 得 2010 年的上海世博会又有了那么多的“始于”而载入世博 史册。这届世博会,不仅是第一次在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 家的最大城市举办,也不仅是园区面积最大、参展单位最多、 独立的国家馆和专用馆最多,更值得人们关注的是第一次将 世人的目光聚焦在城市这个社会容器上,确立了“城市,让 生活更美好”这一全球普遍关注的、关乎人类城市生活的主 题,第一次把城市作为展示的主体,开辟了“城市最佳实践 区”这一独特的展览方式,这不能不说是“始于世博”的当 代版和独辟蹊径的新创意。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这既是 人类的共同愿景,也是当今世界重大的需要求解的课题,接 下来的追问和求索是 : “城市,怎样才能使生活更美好?”其 始于世博 归于社会 宋春华 潜台词是,我们的生活在很多方面还不够美好,甚至谈不上 美好。我们明显地感受到, 城市作为文化载体的形象渐行渐远, 亢奋的物质欲望使城市的文化面孔变得苍白而憔悴 ; 过度的 开发建设和自诩为“美好”的行为 ( 生产、生活 ) 方式,使资 源透支而面临“断供”的挑战,环境和生态遭到破坏而得不 到修复,人居环境恶化而难以为继 ; “城市病”的流行,造成 了生活空间压抑、出行效率降低、天空充满阴霾、身心健康 受到威胁这些都让城市中人“美好”不起来。这些城市 发展中的问题,还要在城市的发展中去解决,更美好的生活, 还是要在城市中去寻找答案、探索路径,在城市变革与创新 中逐步实现,让来到城市里的人们,不仅能够生活,而且要 生活得美好。我们寄希望始于 2010 年上海世博会“城市,让 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能有精彩的演绎,这个主题是属于上 海的、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属于整个人类和其中 的我们每一个人的。 1 多元交流与特质文化 国际展览公约第 1 章第 1 条开宗名义地指出 : 世界博 览会是一种展示活动, “它可以展示人类所掌握的满足文明需 要的手段,展示人类在某一个或多个领域经过奋斗所取得的进 步,或展望未来的前景。 ”与以往历届世博会一样,上海世博 的参展者必将以自己的理念和经验, 拿出自己的“绝活”和“奇 迹” ,去阐释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历史发展到今天、城市 演进到当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理解和要求,显然不仅是要 求城市提供生理的、 健康的生存条件, 而是希望城市能在文化、 生态和社会层面上,给予生活美好的滋养并创造良好的人居 环境与和谐的人文氛围。 当今,城市生活难以“美好”起来的问题之一,是城市文 SPECIAL CONTRIBUTION 特稿 摄影 : 邵峰 电子书仅供参考,用后请删,如果此杂志对你有用请购买正版纸书,淘宝店:轻松做设计 独家制作 更多杂志请 联系QQ: 9577192 0 0 2010.5 ARCHITECTURAL JOURNAL建筑学报 2 特稿 SPECIAL CONTRIBUTION 化的缺失和特色危机。人类文化遗产记录着人类的文明足迹, 特别是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的经典与精品,其中不乏城市、 街区和建筑。当下,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城市的开放、文化 的交流、规划师和建筑师的流动、材料技术的通用,我们看 到世界各地的城市越来越趋同、街道越来越相似、建筑越来 越一个模样,这是不是世界性的“千篇一律”?当年梁思成 先生曾指出“我们有些住宅区的标准设计千篇一律到孩 子哭着找不到家” ,如果把这句话中的“住宅区”放大到全球 的范围,今后,人们会不会遭遇“何地为故乡、何城为家园” 的窘态?这实质是个是否承认文化多样性、不同文明在交流 融会中要不要保持文化特质等问题在城市中的反映,确实是 个全球普遍关注的世界性问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 2005 年通过的保护文化内容和艺 术表现形式多样性国际公约中确认,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 一项基本特征” , “是人类的共同遗产” , “文化多样性创造了一 个多彩的世界” 。可以这样理解 : 多样性在于差异性,在于各 具自己的特质,设想,如果缺乏特质而趋同,没有基因差异 都是克隆复制, 就没有必要交流与对话, 也就没有融和与发展。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遴选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方案所确定 的原则中,其中坚持了一条就是要具有中国特质含有中国元 素。因为世博会上的国家馆,是参展国的第一展品,代表着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形象和文化。这在第一届世博会时,就始 露端倪了,在伦敦海德公园东道主的水晶宫里展出了新奇的 蒸汽驱动的各类机器,这些展品让览者大为惊奇,但最成功、 最有影响力的展品当属水晶宫本身,她成为世博会的标志,以 致于拆除之后根据社会的呼声又在伦敦南部的辛顿汉姆复制 重建,遗憾的是后来毁于两次火灾,使伦敦少了一个先于巴 黎埃菲尔铁塔的标志性建筑,世界也少了一项人类文化遗产。 让我们感到欣喜的是上海世博会的众多国家馆,并没有出 现人们所担心的形式雷同或身份模糊,从各国提出的方案和 现场建筑主体来看,各国家馆运用的建筑形式语言和外观视 觉效果可以说是标新立异、争奇斗艳、各具特色、各领风骚。 在欣赏这些作品时,我们更应该注意研究和解读它们外观所 包含的内涵、形式所承载内容及“玄技”过程中的人文诉求 与体现。我们可以看到,各参展方都在有意识地塑造自己的 形象、力求表明自己的身份并宣示自己的理念和创意、展示 自己的精神和气质,并在这一过程中演绎“城市,使生活更 美好”的主题,让大家分享自己的成功与经验。我们也可以 从这些林林总总的国家馆中,通过建筑这一载体感受到文化 的多样性、文化的特质和文化的交流,以及她们所诠释的城 市的信心和生活的美好。 我们看到, 中国馆以富集中国文化元素, 庄重大气的风格, 展示“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 ,而卢森堡馆则以绿树环绕着 的小尺度城堡,创意为“森林中的城堡” ,表明自己的身份和 担当“欧洲绿色心脏”的角色 ( 图 1、2) ; 澳大利亚馆墙面采 用了赭色的外观,让人联想起内陆荒原的原色,充满土著野性 之美,而法国馆的表皮则为白色的纤维混凝土网状结构,座 落于浅水之上, 显得浪漫、 清丽、 脱俗并充满生活气息(图3、 4); 韩国馆以本国文字作为建筑造型元素,既可表达自己的身份, 又体现了文字在交流沟通中的重要作用,而日本馆则从日本 文化的视角以“紫蚕岛”的建筑造型, 阐释“心之和、 技之和” 的主题, 而且蚕可抽丝成绢, 寓意中日文化交流的源远流长 ( 图 5、6) ;俄罗斯馆有 12 座红、金、白三色相间塔楼,是俄罗 斯民间环舞的建筑版,红、金、白分别代表美丽、繁荣和纯 1 中国馆 2 卢森堡馆 3 澳大利亚馆 4 法国馆 5 韩国馆 6 日本馆 电子书仅供参考,用后请删,如果此杂志对你有用请购买正版纸书,淘宝店:轻松做设计 独家制作 更多杂志请 联系QQ: 9577192 0 0 3 ARCHITECTURAL JOURNAL 2010.5 建筑学报 洁,具有浓郁的俄罗斯风情,而德国馆则有 4 个不同的变形 单体组合成一个和谐平衡的整体, 既阐释“和谐城市”的主题, 又体现了德国人严谨理性的逻辑和风格 ( 图 7、8) ; 奥地利馆 的瓷质外墙,寓意中国出口欧洲的瓷器又回到故乡,带回了 中欧友谊,而沙特馆则采用“丝路宝船”的造型,象征海上 丝绸之路联系起来中阿两大文明 ( 图 9、10) ; 以色列馆以两 座流线型建筑相互环扣,颇似海中贝壳 ; 而挪威馆用 15 棵大 树状的立柱支撑, 犹如北欧的森林 ( 图 11、 12); 芬兰馆取意 “冰 壶” ,而阿联酋馆则名曰“沙丘”( 图 13、14) ; 印度馆的设计 灵感来自阿育王时期的代表性佛教建筑桑奇塔,巴基斯坦馆 的设计灵感来自世界文化遗产“拉合尔古堡” ,而尼泊尔馆则 宛如大型佛塔,让人们联想起寺庙之城加德满都和阿尼哥时 代的建筑风格 ( 图 15、16) ; 新加坡馆以流水和花园两个元素 组成音乐盒的造型,进入其中好似欣赏“城市交响曲” ,而荷 兰馆则展示一条 8 字型“欢乐街” ,可以尽情领略荷兰街道与 建筑的风采 ( 图 17、18) ; 瑞士馆外墙采用可降解的树脂蛋白 材料,展示其新材料新技术,而西班牙馆则用环保材料,类 似万千藤条编织的“藤条筐” , 可以充分地自然通风与采光 ( 图 19、20),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这里特别要说到的是英国馆,这是个极富创意理念的“毛 茸茸”的另类建筑,6 万根 7.5m 长的触须可以随风摇摆,像 是个有生命的机体,每根触须又都是彩色光源,会变化出多 种形式的图案,不仅如此,这座被称为“种子圣殿”的展馆, 更神奇的地方是每一根触须内都埋有成活的种子,不能不说 是一种奇思妙想。表面上看,这个建筑似乎与英国没有什么 关联,其实,热爱自然,追求独到的创意,一直是英国的文 化取向和政策引导的重点。英国城市史中第一个公共公园出 现在 1840 年,而现在的英国皇家植物园则设有种子银行以启 动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种子保存计划,把全世界的种子都在冷 藏的环境中加以珍藏。种子银行给了建筑师以灵感,并且以 大胆新颖的创新理念、用独特的建筑语言加以物化。英国政 府于 1998 年和 2001 年两次发布英国文化创意产业路径文 件 ,文件把广告、建筑、设计、艺术品、出版、软件及电脑 服务等 13 个行业界定为创意产业行业,鼓励大胆创新。在创 意城市理论研究方面,业界首推的是英国学者查尔斯 兰德利, 其代表作是创意城市 : 都市创新的工具书 ,他提出新的都 市规划策略方法,就是要“检视人们如何在城市中以创意的 方式进行思考、计划和行动 ; 探索我们如何可以透过驾驭人们 的想象力和天份,使我们的城市更适合居住和更具活力” 。了 解了这些,可能对这个英国馆为什么会出自英国和代表英国, 就不难理解了 ( 图 21)。 总体上看,上海世博会中的场馆建设,包括各个国家、地 区及企业和机构的自建馆,呈现给我们的是一场精彩的建筑 博览,它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就是在各种文明、文化也包 括城市文明和建筑文化交流融合的过程中,不必过分地担心 特质的消失和传统的中断,事物总是会在发展中调整自己的 方向,人们在实践碰撞中取得的共识是,不同文化在交流对 话的过程中,既要容纳不同文明的存在,又要传承自己的文 化传统 ; 既要学习借鉴先进与成功的经验,取人之精华,又 要展示自我,体现文化主权,为我所用,这样,特质就会有 新的内容,传统就会有发展和创新,就能使不同地域、不同 民族的文化更为丰富和精彩。上海世博会在这方面有了良好 的开始,相信它必将回归社会,回归到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 领域,不懈地坚持在传承基础上加以创新,我们的城市一定 7 俄罗斯馆 8 德国馆 9 奥地利馆 10 沙特馆 11 以色列馆 12 挪威馆 电子书仅供参考,用后请删,如果此杂志对你有用请购买正版纸书,淘宝店:轻松做设计 独家制作 更多杂志请 联系QQ: 9577192 0 0 2010.5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文档分享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01 始于世博归于社会.pdf
    链接地址:https://www.wdfxw.net/doc69687877.htm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www.WDFXW.net 

    鲁ICP备09066343号-25 

    联系QQ: 200681278 或 335718200

    收起
    展开